【瑶琳函谷钩沉】陈立棣诗词讲稿:《读词漫谈》
2018-10-06 07:36:43
  • 0
  • 1
  • 0

【浮玉晚霞文苑】陈立棣诗词讲稿:《读词漫谈》

2012-05-25 07:18:15 网易博客-瑶琳函谷

http://yinnanyong.blog.163.com/blog/static/104787385201242571510900/


读词漫谈

陈立棣

一、词的起源和发展

  词的起源与燕乐有关。古人宴请常常请乐工来奏乐,皇宫、官府以及民间都很流行。这一种娱宾的音乐叫燕乐。(宴席上的音乐。)民间还请女子配合乐器的演奏来歌唱。皇宫与官府也有叫歌女来演唱的。演唱就需要有歌词。因为诗的句式固定,无法适应各类乐曲。这就需要根据乐曲创作歌词了。演奏有多种不同的曲子,也就有了多种格式不同的唱词。唱词的形式称词调。各个词调有各自的名称,叫做词牌。这种根据音乐曲子填写的唱词,古人称之为“曲子词”。1900年在敦煌千佛洞,发现前人留下的许多词, 有人把它编印成册,书名就叫《敦煌曲子词》。省去“曲子”二字,就叫词。词后来离开了音乐,独立成为一种文学体裁。许多文人觉得近体诗限制太死,不便于表达多种复杂的思想情感。词具有长短句的形式,突破了五言、七言诗的束缚,比较活泼自由。受到大家的欢迎,纷纷加入填词的行列。

  为什么把宴乐称燕乐呢?我猜测有两种可能。其一:“燕”是“宴”的通假字。燕乐即宴乐。其二:从古人流传下来的宴会图看,宴席上的乐器是笙箫竽笛等吹奏乐器,是最早流行于我国北方燕地的乐器,所以叫燕乐,后来虽也融合了西北的琴瑟琵琶箜篌等称作“胡乐”的弦乐器,但燕乐成名在前,之后没有改名。这仅仅是我的猜测,有待识者示之。

  诗也有配乐唱的。但它和词不同。词是先有曲,而后根据曲配词。诗,则是先有诗,后来再给诗配曲。如现在毛泽东的七律《长征》。

  曾经有人考证,认为李白的《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和《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是词的开山鼻祖。受到众人的质疑,学界尚无定论。

  词牌名称和内容无关。词牌的名称有的来自乐曲的名称如《苏幕遮》、《千秋乐》;有的用词中的一个词语作词牌名,如《忆江南》、《乳燕飞》;有的来自民间故事或神话传说,如《雨霖铃》、《忆秦娥》等等;有的词体前人原有词牌名,作者不用而根据自己所填词内容,另取一个名称作为词牌名。所以同一个词调往往有多个词牌名,如,《采桑子》又名《丑奴儿》、《罗敷媚》……;《念奴娇》又名《百字令》、《酹江月》、《壶中天》……等等。

  早期词根据曲子填时,在一个拍节里可以填一个字,也可以填几个字,或者一个字延续几个拍节。就象现在我们唱歌,可以一个字唱一拍,也可以几个字唱一拍,或者一个字延唱几拍。所以往往同一个词牌名,会有几种词体。到了宋代词谱逐渐流失,人们填词没了词谱,就找前人的词来做范本。你叫《卜算子》,我也叫《卜算子》。你第一句五个字是仄仄仄平平,我第一句也五个字,也是仄仄仄平平。一字一句地按范本填写下去,这样词体反而更固定了。有许多词也还保留着几种不同词体,以其中一体为主,称之为正格,其它则叫做别格。

  词调很多。根据清代《欽定詞譜》记载有八百二十首词调,二千三百六十词体。现在还在流行的词调,据已故广西大学教授严建文先生整理归纳,收录在他的《词牌释例》一书中,常见的词调有四百二十二种。赵京战先生编的《诗词韵律合编》一书中,例举有一百五十九种。

  词的发展和时代政治气候相关。唐代自安史之乱后,朝廷更加腐败政治混乱,文人对于传统礼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走读书做官这条仕途,逐渐失去信心。他们常常脱离政治与社会,去欣赏风花雪月和歌颂人间的爱情。词的形式比诗更能抒发心中郁闷惆怅和审美情趣。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国家四分五裂,更是混乱。宋代虽已统一了全国,却难恢复盛唐时的局面,君臣都无大志,贪图安逸,沉湎于酒宴歌舞。如宰相晏殊、寇准与周邦彦、范成大等许多大臣都爱填那脱离时政抒发闲情逸致的词。

  词的发展又和音乐相连。五代十国时期是我国各民族大融合的时期。西部乐器大量传入中原,如胡琴琵琶箜篌等等,大大丰富了燕乐的演奏,促进了词的繁荣。到了宋代,词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顶峰。与唐代的诗齐名,出现了我文学史上的又一座高峰。人称唐诗宋词。

二、《花间集》

  唐代文人为避乱纷纷入蜀(现在的四川重庆一带)。填词风气也由中原带入后蜀。唐末五代填词风气很盛。成就最高的地方就是这后蜀,其次是南唐。《花间集》是五代十国时期,后蜀人赵崇祚所编,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本词集。

  《花间集》中收编了自唐至五代的十八位词人的五百篇词作。《花间集》得名于集中作品内容多写上层贵妇美人日常生活和装饰容貌,女人素以花比,写女人之媚的词集故称“花间”。这些词作都是文人贵族,为歌台舞榭享乐生活需要而写,故名《花间集》。这些词人,后世称为花间派。他们的这些词称作花间词。典型地反映了我国早期词史上文人词创作的主体取向、审美情趣、体貌风格和艺术成就。花间词介于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唐诗宋词两大峰巅期的中间,花间词规范了“词”的文学体裁和美学特征,最终确立了“词”的文学地位,并对宋元明清词人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花间词在文学艺术上的价值、作用、贡献和地位是不可忽视和否认的。就内容来讲,除了恋情外,还有史事古迹、风物人情、边塞旧事、山水花鸟等。花间词在思想性上存在缺陷,但在艺术性上成就却是十分辉煌的。是词的发展史上的一座令人瞩目的里程碑。我们不能因其思想性上存在缺陷苛求古人。艺术的标准应该是真、善、美。

  赵崇祚也是一位词家,但他没有把自己的作品编入词集,序者欧阳炯只有十七首。这也可见选者态度客观,毫无私心。入选的作者也不限于后蜀一地。例如孙光宪虽是蜀人,却长期在荆州(今湖北宜昌)做官,《花间》结集时他也不在成都,而他的词却被选了六十一首之多,把非后蜀人也没有到过后蜀的温庭筠放在突出的地位,集中收编温庭筠词最多。

  事实上温庭筠也确是一位花间派的代表人物。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山西省平遥县长则村人。但他同白居易、柳宗元等著名诗人一样,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外地度过的。据考,温庭筠幼时已随家客居江淮,后定居于鄠县(今陕西户县)郊野,靠近杜陵,所以他曾自称为杜陵游客。早年以词赋闻名,然因恃才傲物,屡屡讥刺权贵,多触忌讳,为权势者嫉恨,虽才华出众,誉满京城,却屡试不第。又不受羁束,纵酒放浪。因此一生坎坷,终身潦倒。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被称为花间鼻祖。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其诗词善于状物绘景,有声调色彩之美。辞藻华丽,多写个人遭际,对于时政也有所反映,吊古行旅的作品感慨深切,气韵清新,犹存风骨。词多写女子闺情,风格秾艳精巧,清新明快,现存词数量在唐人中最多,收入《花间集》有六十六篇。原另有集,已散佚。他的诗也写得很好,可惜大多失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就是他《商山早行》中的传世名句。后人辑有《温庭筠诗集》,另著有传奇小说集,也都散失不传。作为晚唐著名诗人、我国词史上的重要人物,温庭筠诗文集的亡佚,是十分令人痛惜的,实在是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大损失。不但诗文集亡佚,连有关温庭筠的重要史料也亡佚了,以至现在难以考知温庭筠的详细情况。

三、豪放词与婉约词

  明代张延首先明确地用婉约、豪放的概念来概括词中这两种不同的创作倾向。他在《诗余图谱》中说:“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词调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然亦存乎其人,如秦少游之作多是婉约,苏子瞻之作多是豪放”。

  对词中豪放与婉约这两种创作倾向的认识,则是从宋代就开始了的,最早意识到宋词中有两种不同创作倾向的是欧阳修。宋之前,词承花间遗风,缺少一种阳刚之气。欧阳修认为范仲淹的几首以“塞下秋来风景异”开篇的《渔家傲》,“若是言志之诗,自是当行本色,若填入小词,则不免旁门左道了”。欧阳修认为诗词有别,写有关国家民族军事政治的题材应该用诗。到了苏轼,有意创立一种新词风,以与传统词风相对抗,使词中的两种创作倾向更为明显。这一现象立即引起了词学界的注意。东坡曾以所作小词给无咎、文潜两人看,问我的词和秦少游的词相比如何?二人都说:“少游诗似词,先生词似诗”。苏轼的另一个弟子陈师道也说:“子瞻以诗为词,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十分明确地指出苏轼所代表的创作倾向就是词的“诗化”,他所创作的“豪放”词就是与“本色”词相对的“诗化”词。据南宋俞文豹《吹剑续录》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

  宋词中之所以会形成婉约与豪放两种创作倾向,是由多种原因决定的。首先,这两种创作倾向的形成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婉约词风的定型时期,正是中国封建社会从繁盛走向衰落的晚唐五代。当时政治黑暗,战乱频仍,时运衰颓,朝不保夕。这使文人们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失去了实现的外部条件,他们由追求社会政治价值观,转而为追求自我的价值观,追求内在情感的满足和审美快感。进而提出文学的功能在于独抒“性灵”,那种外在的政教人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在他们看来,远不如痴男怨女们的缠绵悱恻,歌宴舞席上的声色之娱更令人销魂荡魄。文学回归到人本身,被压抑了几千年的人的“七情”,成为文学的真正主题。商业经济繁荣,文化娱乐生活丰富,到处是绮罗香风,歌宴舞席,正需要融音乐性、抒情性、愉悦性为一体的词这种文艺形式。西蜀、南唐的词人们把偏于抒发个人情感的词纳入征歌选舞的轨道,成为酒宴上让歌女们歌唱的“应歌之具”。唱词又独重女音,其内容偏重于男女之情,表达上婉转缠绵、隐约凄迷,这就形成了词的基本风貌。后人把词的这种基本风貌归入“婉约”的范畴,视为词的“本色” 。北宋一百六十余年当中,朝廷上下,大都寄情声色,歌舞作乐。南宋虽然偏安江南,但仍是“满城钱痴买娉婷,风卷画楼丝竹声”。 (王灼《碧鸡漫志》)。这就是宋代婉约词大盛的社会根源。

  其次、是词人的不同个性而形成了不同的创作倾向。人们因禀性和生活遭遇不同形成了多种不同的个性。有的人感情细腻,常常多愁善感,有的人则性格豪爽。于是就表现出婉约与豪放两种不同的创作风格。然而人的性格是多方面的。婉约词人也写豪放的词;豪放词人也写婉约的词。如: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最美的词》第171页)”这就是传世的李清照两首《渔家傲》之一。李清照,世称“婉约之宗”的一位女词人,居然写出意境如此辽阔的豪放词。又如:苏轼也写过许多婉约风格的词。他的《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最美的词》第294页)苏轼乃开创豪放词风的一代宗师,却也写下如此卓绝的婉约词。

  第三、词从单一的婉约风格发展具有婉约与豪放两种不同词风,也是艺术发展的规律所必然。早期婉约词在题材内容方面,不太涉及民生大计,题材主题多以描写男欢女爱、儿女情长、生离死别、感时伤世为主,是都市繁华、艳月歌舞等市井文化的产物,娱乐色彩比较浓厚。势必为士大夫等正统文化的代表们和许多人所不满,如停滞僵化,不进行变革,就会失去它的生命力。出现了一批以军情国事等题材为主,境界宏大,气势恢弘、汪洋恣意、崇尚直率的豪放词人和词作,极大地丰富了词的题材和风格,使词苑更为繁荣,避免了词的没落与消亡。任何一种艺术的发展,无论是题材还是风格都遵从着从狭窄、单调逐渐走向广阔、丰富的自然规律。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应首推柳永。柳永,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天性风流,才性高妙。父亲柳宜,南唐亡后身为北宋降臣。柳永对词的兴趣也源于这位博学精思又经世致用的父亲。柳宜和范仲淹是好朋友。范仲淹让柳永随他西出边塞,开始他人生第一次经历苦难风霜的洗礼。边塞,那里冷风如刀,那里饥荒贫赤,那里民不聊生,再加上范仲淹的批评点拨,柳永成长很快。他在边塞将军狄青的营帐写下了人生第一首胸怀壮烈之词,赞颂浴血奋战在荒凉边疆的军士,词牌《踏莎行》:

  谋臣样樽俎,飞云骤雨,三军共戮力番儿未去!天时地利与人和,西酋谁敢轻相觑。鼐鼐楼台,草迷烟渚。飞鸿惊对擎天柱!雄风高唱大风歌,升平歌舞添情趣。

这首大气的《踏莎行》成为了边塞鼓舞士气的军歌。词风豪放。

  他经历了父亲的离世和曹雪芹一样的家道中落,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最后爱他深沉、他爱得也深沉的结发妻子——他贫穷困顿生活最后一点暖色倩娘也小产死去。倩娘死后,清点遗物时柳永发现在她妆台的抽屉中,有一本写着《乐章集》三个大字的本子,里面娟秀的字体记下了他历年所写的词。他平时写词从不留底。而她默默为之精心搜集,书写成册。如此知己,世所难觅。这样的倩娘竟离他远去,剩下世间孤零零的自己。柳永悲痛欲绝。眼泪像打开的闸门往下直涌。他不屑与达官贵人相往来,只嗜好出入市井,看遍青楼,寄情风月,醉卧花丛,怜香惜玉,直把群妓当倩娘。据说他死后也是群妓集资为其安葬。他是最风流却又最坎坷的一代词坛高手。他的生活极为潦倒,他在五十一岁的时候才中举,做了一个禄微位卑的小官。他时而弃官远游,时而复职以图糊口。不过,他的朋友遍天下,他的名声震九州。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柳永因精通音律,他的创作,实现了歌词与民间燕乐杂曲的完美结合,而一时动听。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篇幅较长的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他写的《雨霖铃》“寒蝉凄切”被推为婉约词的代表作。为历代词家所赞赏。

  豪放词的开拓者是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豪放词的繁荣是在南宋前期,当时是民族矛盾空前惨烈的时期。亡国灭种的时代灾难,唤起了词人们的社会责任感。词要关乎世运之盛衰,表现“经济(经世济民、治理国家)之怀”,贬斥婉约词的“淫艳猥亵”,力求使词“上法风骚(诗经中之国风和屈原的离骚),下祖苏轼”,成为词人们的普遍观念。在这种特定的社会条件下,爱国和忧国之音成为词坛的主旋律,促成了豪放词的繁荣。豪放词的代表词人,大都表现出正统士大夫的人生理想,体现出对社会政治价值的热烈追求,他们的词也成为这种人生价值观的外化。范仲淹、王安石是著名的政治改革家,辛弃疾、陈亮、刘过、刘克庄等人“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充满着追求事功的激情。他们的豪放词创作,就是要用“诗教”精神改造词体,黜浮艳、崇雅正,使词纳入“载道”、“言志”的传统,与诗异曲而同工。苏轼以“比诗人之雄”的“诗化”词,来取代柳七郎的情词艳曲。

四、《纳兰词》

  作者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因生于腊月,小时称冬郎,原名纳兰成德,为避当时太子“保成”的名讳,改名纳兰性德。是清代最为著名的词人之一。其父是康熙时期权倾朝野的相国明珠,母亲觉罗氏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一品诰命夫人。其家族那拉氏隶属正黄旗,为清初满族最显赫的八大姓之一,即后世所称的“叶赫那拉氏”。纳兰性德的曾祖父名金台什,为叶赫部贝勒,其妹孟古姐姐,于明万历十六年嫁努尔哈赤为妃,生皇子皇太极。其后纳兰家族与皇室的姻戚关系也非常紧密。纳兰性德虽然生活在清贵族之家,常常侍从帝王,却向往平淡的经历。虽“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作为诗文艺术的奇才,他在内心深处厌倦官场庸俗和侍从生活,无心功名利禄。其诗词的创作呈现独特的个性特征和鲜明的艺术风格。他诗文均很出色,尤以词作杰出,著称于世。他的词清新婉丽,独具真情锐感,直指本心。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第一学人”。 后代学者均对他评价甚高,王国维赞曰“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北宋以来,一人而已。”。24岁时,他把自己的词作编选成集,名为《侧帽集》,又著《饮水词》,后有人将两部词集增遗补缺,共349首,编辑一处,合为《纳兰词》。传世的《纳兰词》在当时社会上就享有盛誉,为文人、学士等高度评价,成为那个时代词坛的杰出代表。当时人们曾说:“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 可见其词的影响力之大。

  纳兰性德虽然只有短短三十一年生命,结交并帮助过众多汉族文人。他的诗词不但在清代词坛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以“纳兰词”在词坛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之地。流传至今的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这一富于意境的佳作,是其众多的代表作之一。


——《桐庐县老干部诗词协会讲稿2012年3月16日

链接:
陈立棣文章:《写好这一捺》(修改版本)
http://yinayo.blogchina.com/2547041.html
陈立棣文章:《写好这一捺》(原版本)
http://yinayo.blogchina.com/2536222.html
陈立棣文章:受宠不若惊
http://post.blogchina.com/p/2539996
陈立棣文章:看歌剧《白毛女》的演出
http://yinayo.blogchina.com/2539388.html

(2018-10-3辑于网易博客-瑶琳函谷)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