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读书之道,每天不读书就无法生活(转载)
2019-01-17 12:38:20
  • 0
  • 0
  • 0

毛泽东的读书之道,每天不读书就无法生活

原创: 后浪推前   人生必读好书指南  2019-1-16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3NjM4OTAzMA==&mid=2650079029&idx=1&sn=3d54a9b632b17f7748abf2023651b2b1&chksm=876250fcb015d9ea2cb16e930acace8bf1472dbe6b002f4e6ef79b672f08d5628e34c0c700a5&mpshare=1&scene=23&srcid=0117MFe4h6ByHsyiwtlZYQdZ#rd


毛泽东的读书之道,每天不读书就无法生活

01

  读书,在中国古代,又被形容为“攻书”。如何“攻”呢?

  毛泽东说:“我看这个‘攻’字是有大道理的,就是把书当敌人看,一字一句地攻读。”一句话,就是“攻书到底”。如何到底,他又解释说:“学习一定要学到底,学习的最大敌人是不到‘底’。自己懂了一点,就以为满足了,这是不行的。

  ——这种“学习一定要学到底”其实就是一种系统性思维。凡事看到全局,看到整体,不然所有观点只是片面和残缺的!

  毛泽东在早年有一个外号叫“毛奇”。之所以叫“奇”,就因为他“读奇书、交奇友、创奇事”,“读奇书”是第一位的,正所谓“读书要为天下奇”。

  读书,是伟人毛泽东的“必修课”。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他坚持读书,倡导读书,亲自编书、荐书和讲书,且顺理成章地成为他习惯运用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他说:“一个人的知识面要宽一些,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

  毫无疑问,毛泽东卓越的思想力、领导力、执行力、影响力,甚至可以说“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确立,都与他读书有着直接的关系。他的思想,就是在他“读什么书、怎样读,想什么问题、怎么想,做什么事情、怎么做”这样一些具体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发展和完善的。

02

  1972年,他对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说:“我有读不完的书,每天不读书就无法生活。”这种发自内心地对知识、真理的渴望和追求,怎能不令人肃然起敬!

  毛泽东一生读书之多,数不胜数,更重要的是,对于读书,他也有自己的一套高超的读书方法。

  第一:反复阅读求甚解

  毛泽东读书始终坚持“三复四温”,务求甚解。早在青年时代,他就主张不管读什么书,要么不读,要读就认认真真地读。他坚决反对那种读书只求快、不讲究效果的做法。

  同样的,清朝时期的半圣人曾国藩读书时,“一书不尽,不读新书。”其实,这实际上就是读书的沉浸之法。读一本书,沉浸其中。吸取这本书中的精华,融会贯通,活学活用,比浅尝辄止的读上千本书要好的多。

  毛泽东在读文学作品时总是反复诵读、吟咏,用心领会它的意义,仔细琢磨书里的内容和写作方法。

  《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历史小说,他从上小学的时候就看过,到了60年代他又重新读过。晚年,他还将各种版本的《西游记》找到一起,对照着读。他看过的《红楼梦》各种版本差不多有十种以上,一生究竟反复看了多少遍,就可想而知了。还有许多哲学、文学、历史等方面的书籍,他都反复地读,一次一次地批划、圈点。

  一些马列、 哲学方面的书籍,他反复读的遍数就更多了。《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资本论》等重要的马列书籍,他从20年代读到70年代。他每读过遍书,习惯在封面或标题上画一个圈作记号,有的书或段落画有四五个圈,说明他读过四五遍之多。重要的马列著作、马克思主义者的著作,他有的读过十遍以上,真正做到了“三复四温”,一次一次地读,一次一次地加深理解。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毫无疑问,毛泽东卓越的思想力、领导力、执行力、影响力,甚至可以说“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确立,都与他读书有着直接的关系。

  第二:不动笔墨不读书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对他的教导,也是他从青年时代起坚持一生的读 书习惯

  几十年来,毛泽东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要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批语。有时还把书、文中精彩的章节和语句摘录下来或随时写下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有的书他反复读过多次,每读次就用一种颜色的笔在上面加一次圈点、勾划,作一次批语。现存的毛泽东的藏书中,就有许多是他阅批过的书籍,其中许多书上都是朱墨纷呈,批语、圈点勾划满书。

  这些笔记、批注是他读书思考的记录,也是他和作者思想感情的交流。他常常用粗重的笔迹批注上一个字“好”, 两个字“略好”、“不错”、”有理” ,或者连着画上几个圈圈,使人形象地感觉到,他读书时深入角色,和作者有一种强烈的感情共鸣。 在存疑和不同意的地方,他常常批着“可疑”,“可以争论”,“废话”,“不可信”等等。至于长达几千字的一条批注,常常是联系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抒发自己的见解。

  “学而不思则罔”,毛泽东的批注反映了他的积极思考活动。

  这个良好的习惯毛泽东坚持了一生,也是他读书生活中最令人称道的美德之一。

  第三:三人行必有我师

  毛泽东说“学问学问,学与问是不可分的。真正好学的人,一定是虚心好问的人。”

  只要是有学问的人,毛泽东都怀着强烈的求知欲去请教。

  1915年上半年,毛泽东和同学蔡和森、陈昌、张昆弟等在老师杨昌济的指导下,组织了课外学习小组,他们经常聚会在一起讨论问题, 互阅日记,议论时局,评论人物。当时杨昌济、徐特立、黎锦熙、张平予等均住在长沙浏阳门正街李氏芋园“宏文图书社”内,他们就经常去那里走访、请教。

  黎锦熙1916年4月至8月的日记中,有20余处关于毛泽东的记载。如:润之来,阅其日记,告以读书方法”;和润之“久谈改造社会事”;“与润之、章甫讲学,告以读《缮性》一篇,以自试其思考力及学识程度”;“在润之处观其日记,甚切实,文理优于章甫,笃行两人略同,皆大可造,宜示之以方也”;“与润之谈学与政,以易导为佳”;“与润之久谈读书法,谓须与校课联贯”,等等。

  1915年11月9日,毛泽东致黎锦熙的信中写道:“生平不见良师友,得吾兄恨晚,甚愿日日趋前请教....”从他与黎锦熙的通信看来,他们研究的问题极为广泛:国家大事、求学方法、体格锻炼、哲学思潮,以及挽救天下之道等等。

  第四:读书要善于思考

  “学而不思则罔”。毛泽东一贯强调“心之官则思”。遇事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读书要开动脑筋,善于思索。他读书,既多读、勤读、熟读,也苦思、深思、精思,从不人云亦云,而是提倡独立思考。

  在学生时代,毛泽东读书就表现出独立思考,从不盲从的好习惯。他常对同学们进,我们读书、看书、上课、听讲都要开动脑筋想一想,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论古人的话,洋人的话老师的话,名流学者的话,我们都必须反复思考,对的才能接受,错的就应该批弃。我们不应该味自地迷信古人、崇拜洋人。当然,也不应该把他们全盘否定。他在读《韩昌黎全集》时,凡是认为道理对的、文字好的地方, 就圈点点,写上“此论额精”,“此言甚合吾意”等等批语:相反,他认为道理讲得不对、文字不好的地方,就打叉画杠,写上“不通”、“此说非是”等眉批。

  他并不因韩愈是一位古文大家,就不问青红皂白,盲目崇拜。当时,他和同学们一样,都热烈追求西方的新思想,但另一方面,他又极其重视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遗产。

  毛泽东常引用孟子的一句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说的书是指《书经》,而毛泽东把它推而广之,及于其他。他要求身边同他一起读书的同志,每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都要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理解。毛泽东在他写的大量读书批语中,提出了很多新颖的见解和评价,许多见解是相当精辟的。

  毛泽东认为,读书既要有大胆怀疑和寻根问底的勇气和意志,又要保护一切正确的东西,同做其他事情一样,既要勇敢,也要谨慎。


(2019-1-17转载于微信。)


链接:

毛泽东的读书之道,每天不读书就无法生活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3NjM4OTAzMA==&mid=2650079029&idx=1&sn=3d54a9b632b17f7748abf2023651b2b1&chksm=876250fcb015d9ea2cb16e930acace8bf1472dbe6b002f4e6ef79b672f08d5628e34c0c700a5&mpshare=1&scene=23&srcid=0117MFe4h6ByHsyiwtlZYQdZ#rd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