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琳函谷钩沉】从“剥皮诗”到“近体诗”的交流:赵峥嵘释疑  
2018-09-30 16:47:52
  • 0
  • 1
  • 0

【萧然文苑通信】从“剥皮诗”到“近体诗”的交流:赵峥嵘释疑 

 2011-05-22 22:04:05  网易博客-瑶琳函谷

http://yinnanyong.blog.163.com/blog/static/104787385201142255854622/


从“剥皮诗”到“近体诗”的交流:赵峥嵘释疑 


※  2011年5月18日15:24  赵峥嵘 写道:

  关良兄近作《锦旗》取材故宫锦旗风波,乃热门题材,8句诗自然洒脱,一气呵成;寓意深刻,乃有感而发;针砭时弊,可谓入木三分!经过3次修改后,字无重复,韵味更浓,是一首不受近体诗格律羁绊的好诗!

  鹰“老总”2次点名嘱我“看一看”,并给我戴上一顶“内行”的高帽子,存心出鄙人的丑!鄙人学诗,腹内有几滴墨水,鹰“老总”很清楚,何出不实之言!“豆腐干公司”提倡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古体诗、近体诗,四言、五言、七言、长短句,受格律约束的和不受约束的,只要能激发兴趣,利于健康快乐,就是大作,佳作!

  鹰“老总”转弯抹角布置的任务,大概是要我按近体诗的格律剥皮关良兄的《锦旗》。下面凑成一首“剥皮诗”《锦旗》,还请诸位雅正!

    剥皮关良兄近作《锦旗》

     【平水韵·上平四支】

  金光大字匪夷思,顿起风波辩锦旗。

  昔日骚人吟宝殿,今朝秃笔写淫辞。

  贼赃俱获夸神警,“撼”“捍”不分称白痴。

  圣训“认真”抛脑后,糊涂办事止何时?

注一】该诗标准平仄格式:(●表示“平”,▲表示仄)

●●▲▲▲●●,▲▲●●▲▲●。▲▲●●●▲▲,●●▲▲▲●●。

●●▲▲●●▲,▲▲●●▲▲●。▲▲●●●▲▲,●●▲▲▲●●。

注二】该诗不符正格的句子按要求拗救后仍视为合律:

(○表示平仄不论,●补救孤平)

●●▲▲▲●●,▲▲●●▲▲●。▲▲●●●▲▲,●●▲▲▲●●。

○●○▲●●▲,▲▲▲●●▲●。▲▲○●●▲▲,●●▲▲▲●●。

——————————————————————————

               峥嵘 2011-5-18

董关良原诗】

         锦旗

           董关良

  今日见报上赫然有故宫博物院写错字送北京公安局锦旗出国丑为天下笑。上句为:“撼祖国强威”。下句为:“卫京都泰安”。其实要表达的意思是“扬祖国强威”或“捍祖国强威”也。见后沉而思之,有感而发。

    锦旗一赠天下晓,谁料“撼”“捍”风波起。

    从来豪门无白丁,如今文盲出京畿。

    失宝本是不该事,错字面前强夺理。

    泱泱中华多才俊,混沌人办糊涂事。

             关良

            写于萧山

                                   ( 2011-5-15 21:47:13)

链接:
【萧然文苑】董关良诗《评故宫“错字门”》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e5e51f20100rdim.html

☆ 2011-05-18 17:30:15 乐天蓝鹰 写道:

  【乐园鸟诗画苑】赵峥嵘剥皮诗一首:“剥皮关良兄近作《锦旗》”

  http://yinnanyong.blog.163.com/blog/static/10478738520114185118307/

  请教峥嵘兄,大作用词做对似大不同于关良兄原诗,怎么成“剥皮诗”了?望赐示。

★ 2011-5-18 9:29 赵峥嵘 写道:

  南勇兄所提问题说明如下:

  鄙人以为,在人家诗篇的框架之下,改动部分(甚至大部)字句,诗意随着有所改变的,即可谓之是由人家诗篇剥皮而来的。我是想当然的,不知有没有“剥皮诗”的统一定义?这还应请教专业老师呢。

  我的诗显然是由关良兄的“锦旗”诗改动而来的。由于你要求对照七律平仄等格律,而原诗是不受近体格律羁绊的,故字句的改动较多,但还是可以看出原诗句的痕迹。原诗平声韵、仄声韵同用,颈联不对仗;剥皮诗只用平声韵,不用仄声韵,颈联按律诗规定对仗。原诗尾联以并联句式结尾,剥皮诗改为因果句式结尾……

◇ 2011-05-18 21:48:53 董关良 写道:

  峥嵘兄台,您好!

  您的剥皮诗已拜读,感到与其他诗体是大有不同,特别是“上平四支”什么的,也从未见过,很新鲜,因为以前只知毛诗中《清平乐》,《念奴娇》和《满江红》之类。不知这“上平四支”出自何处?

                     弟关良

◆2011年5月18日,周三,下午10:24 乐天蓝鹰 写道:

  关于“剥皮诗”,网上搜索,词条如下:

  剥皮诗通常以前人较有名气的诗做基础,颠倒、删除、增添或者改动几个字,使原意更好或失去原意,借古讽今,变成另一种意义。因其扎根于名篇肌体之上,故极易为人们所传诵;又由于它带有游戏性质,所以其诗往往滑谑间作,妙趣横生。

链接:
百度百科 剥皮诗
http://baike.baidu.com/view/1305468.htm

□ 2011-05-19 08:50:36 董关良 写道:

  谢谢南勇兄,使弟顿开茅塞,怪不得峥嵘兄要剥我的皮了。皮之不存,毛何附矣! 体无完肤再剥去一层皮,恐怖啊。

■ 2011年5月21日,周六,下午10:56 赵峥嵘 写道:

  关良兄不必恐怖,“剥皮”原来是比喻机械地搬用或生硬地模仿他人诗作。据刘肃《大唐新语▪谐谑》载 :“有枣强令张怀庆,好偷名士文章,人为之谚曰‘活剥张昌龄,生吞郭正一’”,说的是唐时枣强县有个县尉叫张怀庆。此人想作诗,又不下功夫,只是把别人的东西,或生拼硬凑,或改头换面,拿来当自己的作品。诗人李义府有首《堂堂词》:“镂月成歌扇,裁云作舞衣。自怜回雪影,好取洛川归。”张怀庆觉得不错,就每句添两个字,改装成一首七绝充作自己的作品:“生情镂月成歌扇,出性裁云作舞衣。对镜自怜回雪影,来时好取洛川归。” 当时的名士张昌龄、郭正一的诗,也被他这样“剥皮”过,人们讥笑他,送了他两句话:“生吞郭正一,活剥张昌龄”。此即成语“生吞活剥”的典故。有意思的是,后来“剥皮诗”却越来越多,“剥皮”的方法也多种多样,而且剥出了水平,剥出了妙趣。有平常人玩“剥皮”的,也有不少名人、伟人精于“剥皮”的。南勇兄已介绍了许多“剥皮诗”。为了交流、学习,我也在此摘录一二:

  ● 改字又改韵的“剥皮”法:

  曹植曾作脍炙人口的《七步诗》:“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世说新语·文学》版本)

  郭沫若反其意作了一首剥皮诗:“煮豆燃豆萁,豆熟萁已灰。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肥。不为同根生,缘何甘自毁?”  将原诗的贬义翻了个儿,变为褒意。人们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翻案剥皮诗”。可以看出这首剥皮后的诗与原韵是不同的,原韵是“急”韵,而改后变成了“灰”。

  ● 仿拟类的“剥皮”法:

  晚唐著名诗人杜牧有一首脍炙人口的绝句《清明》,诗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谣指杏花村。”

  清▪满族人绍昌曾仿唐诗作《中秋即景》:“中秋冷冷又清清,明远楼台夜气横。借问家乡在何处?高升遥指北京城。”(注:高升,绍昌随身仆人。)尽管诗中很难见到前人的句子,但寻其踪迹就可以看出它是剥唐▪杜牧《清明》诗的一首剥皮诗。

  这类诗从字面看,没有一句与所剥皮原诗相同的句子,但是有迹可寻,往往是借其所剥皮的形式或其意或其格式而写。这就如同衣服与人的关系,无论衣服如何变,人还是那个人。

★ 2011年5月22日(星期日) 上午08:36 董关良 写道:

  峥嵘兄,您好!

  中国的文化真是博大,我这次长见识了,多了一门学问。多谢指教!

                          弟关良

◇ 2011-5-22 15:18  赵峥嵘 回复 董关良:

  关于“上平四支”问题,简要答复如下:

  古人写诗,特别是唐代以后写“近体诗”,用韵是有韵书韵部可依的,就像现在的《新华字典》。韵书有好几种。如隋朝有《切韵》,分为206个韵部,过于细,唐代规定相近的韵可通押,后人将通用的韵合并而成106个韵部,称为《平水韵》,使用至今。

  平水韵共一百零六韵,分为平声三十韵(其中上平声十五韵,下平声十五韵),上声二十九韵,去声三十韵,入声十七韵。所谓上平声、下平声,是平声上卷、平声下卷的意思,没有别的意思。

  平水韵中的汉字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声,跟现在的普通话四声不尽相同,可能跟浙江方言有些相近。

  你问的“上平四支”,即是《平水韵》平声上卷中的“四支”韵部。“思”、“旗”、“辞”、“痴”、“时”等等都是上平四支韵部中的字。

  而“清平乐”、“念奴娇”、“满江红”之类是词牌名。平时常说唐诗宋词,“宋词”是不同于唐诗的另一种文体,有许多种词牌(调),都有严格的格律。

  上面的简介,不知有没有说到点子上,仅供参考。其中有谬误之处,请指正。

                       峥嵘 2011-5-22

◆ 2011-5-22 17:42   赵峥嵘董关良

  关良兄近来诗兴大发,大作连连,并对诗歌理论也颇感兴趣。

  关良兄文笔基础很好,写作不受格律严加约束的诗篇,使人读后感觉清新、自然、洒脱、奔放、情感丰富、别有韵味。

  为了交流,我将“近体诗”、“古风”等概念资料整理压缩录于后:

  ● 近体诗简介

  近体诗(也称今体诗,相对于古体诗而言)是格律诗,是律诗和绝句的通称,在唐代形成并达到顶峰,是唐代以后的主要诗体,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隐、陆游等。

  近体诗对格律有严格要求,总的说是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绝句的格律是半首律诗。排律则是律诗的延长),最基本的格律包括句数、字数、平仄、用韵和对仗等几个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

  ——句数: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

  ——字数:主要是五言、七言两种。偶然有六言律诗等形式,但很罕见。

  ——平仄:每句必须平仄相间,同联的两句必须平仄相对,联与联之间必须平仄相粘,即“句内相间,联内相对,联间相粘” 。照着平仄格律写出来的诗读起来抑扬顿挫,能有更好的音乐效果。

  ——用韵:韵律方面,要求一韵到底,不得换韵,一般要押平声韵。 除起句可以用韵或不用韵之外,其余句子都是偶数句用韵。除起句外不得用邻韵通押。整首诗用于韵脚的字不能重复。

  ——对仗:律诗除首尾二联外的其余各联必须对仗,绝句不要求对仗。对仗是指一联的出句和对句要成对联的形式(其实,对联是从近体诗的对仗发展而来的)。对仗有工对和宽对之分。对仗用得好,可以使诗生色。但过分追求对仗工整会束缚思想,应该正确对待,不能舍本逐末。

  ● 古体诗简介

  古体诗(也称古风)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古体诗格律比较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宽,除七言的柏梁体句句押韵外,一般都是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亦可换韵。篇幅长短不限。句子可以整齐划一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也可为杂言体,即杂用长短句,随意变化……

  上述若有谬误之处,请诸位指正。

                        峥嵘 2011-5-22


陈立棣《关于剥皮诗》推介古今奇思妙句】

  此前曾见诸兄讨论剥皮诗。现把我过去抄录的一点资料转发给您供参考。

  剥皮诗最早见于唐代。据刘肃《大唐新语》载,唐朝初年,枣强县(今河北)有个县尉叫张怀庆。此人想作诗,又不下功夫,只是把别人的诗句生拼硬凑、改头换面,炮制出一些剽窃作品。当时的名士张昌龄、郭正一的诗也被他这样“处理”过,因此被人讥为“活剥张昌龄,生吞郭正一”。这就是“生吞活剥”这个成语的由来。万万没料想的是,诗坛却因此而诞生了“剥皮诗”这种新诗体。

  剥皮诗又称戏仿诗、套改诗等,它通常以前人名诗做基础,运用仿拟、增删、调整等手法,移花接木,使所得的新诗与原诗情迁意变,相映成趣。古往今来,剥皮诗层见叠出,成为诗词创作中的一朵奇葩,很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因而,不仅常人喜欢做,即便是古今的一些名人大家也时常为之。

  剥皮诗不是剽窃,而是明仿明套,作者往往在题目中标明剥谁的诗。

  (说明这一点,非常重要)

  鲁迅在 1933年1月31日写的《崇实》文章里,就有一首《剥崔颢黄鹤楼诗吊大学生》:“阔人已乘文化去,此地空余文化城。文化一去不复返,古城千载冷清清。专车队队前门站,晦气重重大学生。日薄榆关何处抗,烟花场上没人惊。” 鲁迅先生此作虽然只是将崔颢原诗略做改动,却使其成为一首反映当时北平社会真实状况的政治讽刺诗,以笔为矛,无情地揭露了反动政府的卖国丑态。

  剥皮诗所剥之诗皆为名诗,越是脍炙人口的诗,越多人戏仿。其目的是借助名篇之影响力以吸引读者。

  比如,唐代杜牧的七绝《清明》,活剥者甚多。

  明末清初,战乱频仍,塾师们大都失去饭碗,便有一塾师作了一首剥杜牧《清明》的诗:“清明时节乱纷纷,城里先生欲断魂。借问主人何处去?馆童遥指在乡村。”

  清代满族人绍昌也戏仿这首《清明》作了一首《中秋即景》:“中秋冷冷又清清,明远楼台夜气横。借问家乡在何处?高升遥指北京城。” (末句的“高升”是绍昌的随身仆人。)

  1976年清明节,有人为悼念周恩来总理,又作剥皮诗:“清明时节泪纷纷,悼念总理哭断魂。借问为何有阻碍?阴风起自阊阖门。” 道出亿万人民的心声。

  我国著名科学家卢嘉锡曾对学术专著出版难大发感慨,他写道:“绞尽脑汁泪纷纷,出版无门欲断魂。借问尊书何处卖?秀才遥指自家门。” 这首诗真实反映了当时出版界的困境,读罢令人心生叹息,难以释怀。

  《红楼梦》里那首《好了歌》也引发出许多剥皮之作。今人吴平先生就用一组《好了歌新编》活画了当代世相的一些侧面。如:“世人都晓倒爷好,倒来倒去都发了。只要能把大钱赚,道德良心不要了。”“世人都晓后门好,这条路子没治了。不管事情有多难,最后全都办成了。”“世人都晓宴会好,四菜一汤吃肥了。你请我来我请你,反正公家报销了。”通篇针砭时弊,剥得痛快淋漓。

  剥皮诗适合用于讽刺,容易产生嬉笑怒骂、诙谐幽默的效果。

  (说明这一点,也非常重要)

  林彪叛逃葬身蒙古温都尔汗,时任外交部长的乔冠华写了一首剥皮诗:“月黑雁飞高,林彪夜遁逃。无须轻骑逐,大火自焚烧。”只将卢纶的《塞下曲》聊改数字,就活画出了林彪叛逃的可耻下场,诙谐讽刺之味尽显其中。

  还有一种剥皮诗,既不增字,也不减文,只是变换原诗句序,即成情景迥异的“新作”。唐人李涉有一首七绝《题鹤林寺僧舍》,诗云:“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意为自己在情绪不好时勉强登山,逢一僧人与他一番谈话,情绪好转,获得了半天清闲的享受。宋代有一位名士叫莫伦,遇一势利僧对他逢迎备至,喋喋不休。莫伦被他闹得晕头转向。临走,僧人还不知趣地请他题诗。莫伦于是题曰:“忽闻春尽强登山,又得浮生半日闲。因过竹院逢僧话,终日昏昏醉梦间。”这首诗仅将李诗作了句序调动,不增减一字,就把诗意剥成:本想抓住春尾巴勉力登山,享受闲情,却因“逢僧话”而变得昏昏沉沉的。其厌恶之情,溢于言表。此诗妙易语序,嘲讽辛辣,令人绝倒。

  (其构思之妙,也令人绝倒)

  依据相同蓝本写出的剥皮诗往往五花八门,各具机杼。这也是对戏仿者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一种检验。

  比如同是剥皮孟浩然的《春晓》,有诉不堪蚊虫之苦的:“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打了敌敌畏,不知死多少。”

  另有讽刺男人惧内的:“阴阳不分晓,羡煞双栖鸟。妻来呵骂声,泪落知多少。”

  笔者也曾作过一首抨击公款吃喝的:“酒名难尽晓,饕餮虫蛇鸟。不闻民怨声,花掉知多少!”(精彩在“虫蛇鸟”)

  剥皮诗虽是以旧瓶装新酒,却总能常仿常新,极尽讽世调侃之妙,令人耳目一新。我想,这样的游戏诗偶尔为之,应不伤大雅吧。

                  陈立棣(2011年6月2日17:33)


【故宫“错字门”唱和】

      评故宫“错字门”

        董关良

  今日见报上赫然有故宫博物院写错字送北京公安局锦旗出国丑为天下笑。上句为:“撼祖国强威”。下句为:“卫京都泰安”。其实要表达的意思是“扬祖国强威”或“捍祖国强威”也。见后沉而思之,有感而发。

    锦旗一赠天下晓,谁料“撼”“捍”风波起。

    从来豪门无白丁,如今文盲出京畿。

    失宝本是不该事,错字面前强夺理。

    泱泱中华多才俊,混沌人办糊涂事。

             关良

             写于萧山

          ( 2011-5-15 21:47:13)

沈振扬和诗】

      和关良兄《评故宫“错字门”》

         (诗韵新编十五痕)

    褒词出自故宫门,句式新潮含意深。

    非是杂工随便写,似应里手猎奇吟。

    强行洗刷尊容垢,难抹金黄错字痕。

    推诿属员谁可信?送旗院长眼盲人?

           振扬 11.5.17.

乐天蓝鹰评诗】

      要是三十五年前
    ——也评故宫“错字门”

  要是三十五年前,

  “反标”、“现反”帽似山!

  “撼”、“捍”语音毫厘同,

  字义不啻千里远。

】“反标”,“反动标语”的简称。“现反”,“现行反革命分子”或“现行反革命言行”的简称。

链接:
【萧然文苑】董关良诗《评故宫“错字门”》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e5e51f20100rdim.html
【乐园鸟诗画苑】赵峥嵘剥皮诗一首:“剥皮关良兄近作《锦旗》”
http://yinnanyong.blog.163.com/blog/static/10478738520114185118307/
【桐江愚翁文苑】陈立棣《关于剥皮诗》推介古今奇思妙句 
 http://yinnanyong.blog.163.com/blog/static/10478738520115211816461/

(2018-9-28辑于网易博客-瑶琳函谷)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