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琳函谷钩沉】品评赵峥嵘诗《腊梅》诸子热议诗韵  
2018-09-23 08:58:08
  • 0
  • 0
  • 0

品评赵峥嵘诗《腊梅》诸子热议诗韵 

 2010-01-20 17:55:15  网易博客-瑶琳函谷

http://yinnanyong.blog.163.com/blog/static/104787385201002055515314/


品评赵峥嵘诗《腊梅》诸子热议诗韵 


赵峥嵘发送小诗《腊梅》 敬请斧正

      腊梅

   (中华新韵·一麻)

  报载我国经济在全球经济危机中率先明显复苏。我央行临时调整商业银行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竟使全球股市大幅震荡,说明我之国际影响力已大为增强!阅后精神为之振奋。恰逢荧屏显示一幅腊梅图,观其神韵非凡,遂以腊梅为题喜吟七绝一首:

  万里冰封腊月八,

  百花零落我花发。

  晶莹剔透满枝玉,

  戴雪凝霜更峭拔。           

——2010-01-19 13:59:03电子邮件

陈立棣】 Re:发送小诗《腊梅》 敬请斧正

  赵兄《腊梅》意境高远,吐词壮丽,用韵铿锵。大有黄巢英雄气势。但第三句句脚是否可用“琼”字替代“玉”字?因为玉字是仄声。赵兄诗押的是仄声韵,第三句宜用平声字。我的意见不知对不对,仅供参考。

——2010年1月19日(星期二) 下午17:09电子邮件

沈振扬关于峥嵘兄“腊梅”的用韵

  峥嵘兄的“腊梅”用的是“中华新韵”(一麻),“中华新韵”完全遵照普通话的“阴平、阳平、上、去”四声发音,没有“入声”,“八、发”是“阴平”、“拔”是“阳平”(按照“平水韵”或“诗韵新编”属于“入声”,“入声”属仄声),所以“腊梅”的韵脚按“中华新韵”是平声韵没有错。不过我是采用“诗韵新编”的,“平水韵”太老,“中华新韵”平声字中有一部份字发音比较短促,用于做近体诗的韵脚总有些别扭,何况同样是新韵的“诗韵新编”原本是在十三韵的“中华新韵”基础上编订的,它还是保留了“入声”,是有一定道理的。“诗韵新编”自1965年出版以来已印刷二十多次,可见它使用的广泛程度,而“中华新韵”尚在草案阶段,目前还未出版。窃以为现代人写近体诗宜提倡新韵,而新韵中,“诗韵新编”是首选。

                     振扬 10.1.19.

——2010年1月19日(星期二) 下午19:47电子邮件

陈道衍回复振扬先生关于峥嵘兄“腊梅”的用韵

  我赞同振扬先生对用韵的看法,但是不会照他要求的去做。

  十八韵固然流传较广,但传统观念仍以平水韵为主,关于十四韵,既然已经开始推广,有人喜欢,也不必阻拦。

  《中华诗词》今年一月号有文,讲到星汉先生对用韵的看法和态度:“ 我主张诗韵改革……但我是一个‘两面派’,作诗仍用平水韵,填词仍用《词林正韵》。作诗填词时,为使音韵和谐,尽量把平水韵中的有些韵目,用普通话读来韵母不同者分开使用……这当然就加大了作诗填词的难度,为的是让诗词界不喜欢新韵的行家里手也看着顺眼。”我的态度也和他一样。如《平水韵》中的“十三元”,就分为uan、ian、un等几类。

  关于入声字,普通话中已经消失了。所以黑龙江齐齐哈尔的《龙沙诗词》中有人发表文章,主张把那些派入平声的入声字,一律归入“平仄两用”的范畴,以减少北方人学习、创作传统诗词之困难(理由之一是“一”“七”“八”“不”在实践中是可以变调的)。我也是赞同的。这样一来,“白鸽”既可仄仄,亦可平平了。

                     陈道衍

——2010年1月20日(星期三) 上午05:42电子邮件

赵峥嵘关于近体诗声韵问题之孔见

  我的那首拙作《腊梅》的用韵,沈老师已代为说明。

  谢谢两位老师指教!

  本人是近体诗的初学者,对近体诗的知识知之甚少,格律方面只懂得一点皮毛。就是这一点点,也与沈老师的指导密不可分。

  至于用韵问题/平仄问题,我为什么经常选择中华新韵而很少采用标标准准的、原汁原味的、古色古香的平水韵或革新后的诗韵新编,原因有:

  (1)严格说起来,近体诗是唐朝古董,应使用那个朝代的韵部,按那个朝代的发音/声调诵读(如平水韵)。否则,有些即使是唐诗名句,用普通话读起来也会拗口。但是,要欣赏古董进而模仿古董谈何容易!因此只有少数诗人精通此道。对于一般读理工科的人来说,光凭中学时候学的那一星半点古文知识是很不够的,何况那一星半点也基本上还给老师了。对于夕阳族,记忆力衰退,为了能“仿造”唐近体诗而去秉烛刻苦学习也无必要。

  (2)中华诗词学会的专家们根据语音发展的实际,为了让近体诗从少数诗人的厅堂里解放出来,搞了个以普通话四声为基础的韵部——中华新韵。“中华诗国开新岁,又谱江涛写玉篇。”这对没有掌握古四声的广大诗词初学者来说,无疑是久旱逢甘霖,据此学写格律诗就方便了许多。

  (3)中华新韵不再辨别古入声字,窃以为这个改革比诗韵新编进步。写格律诗就不必死记硬背现在已很难辨别的入声字了。事实上,许多古入声字,普通话读起来根本就不像入声。如“一”(古入声今平声)和“衣”(平声)、“八”(古入今平)和“巴”(平声字)、“石”(古入今平)和“时”(平声字)……普通话读起来发音/声调完全一样。既然用普通话诵读,为什么要人为地把一些相同发音/声调的字登入另册呢?诗韵新编跟中华新韵都是以普通话为基础,诗韵新编却保留着古入声,似乎不大合理。

  (4)“阳春白雪”,虽然高雅,但“其和弥寡”。“下里巴人”,通俗易行,“属而和者数千人”。众多夕阳族需要“下里巴人”自娱自乐或同学/朋友间唱和以得欢娱。入耳为佳,适心为快。不必酷求格律严明。能合律最好,不能合律也无妨。内容与形式相比,内容毕竟是第一位。以律妨意则不可取。当然,“古董”有其存在的必要,有其弥高的价值,只是要求过严,又颇复杂,适合少数人为之,多数人只能观望而已。

  (5)让各种形式的诗歌百花齐放吧!让各种韵部多轨平行,各放异彩吧!让唐宋遗韵融入现代社会、发扬光大!让中华诗国处处诗意盎然,诗潮澎湃!

  以上是我之孔见,谬误之处还请老师/师兄们指正,鄙人在此先谢谢了!

——2010年1月20日(星期三) 下午15:07电子邮件

陈立棣】Re:关于近体诗声韵问题之孔见

  写诗押韵只是为了吟唱时产生回环反复的音乐美。古之《平水韵》是根据古时候语音编订的,由于语音的发展变化,已不适合作为现代人的诗韵。但有一部分老先生已经用熟了平水韵,他们爱用平水韵,而且写出了许多优秀诗篇。敝人以为新学者应该用新韵。唐诗的古色古香不是体现在韵上,而是体现在它的句中平仄交替和句间平仄的粘对以及它那特有的修辞手法与意境的表现方法上。《诗韵新编》、《中华诗韵》各有短长,任君选用。本人爱用《诗韵新编》。

——2010年1月20日(星期三) 下午17:57电子邮件

  写完“唐诗的古色古香不是体现在韵上”这句话,觉得表述不妥。应改成“唐诗的古色古香不是体现在平水韵上,而是它的讲究音韵及句中平仄交替和句间平仄的粘对,还有它那特有的修辞手法与意境的表现方法上。” 请予以订正。《平水韵》是在宋朝编订的,唐代的韵书已经失传,只能从流传下来的诗词中去领会。汉语中有许多字是平仄两读的如“看”“听”“望”等,无论你读平声还是读仄声,意义都不变,现在有人提出把古读入声,现读平声的字,用在近体诗里,当成平仄两读的字。这个主张我非常赞成。

——2010年1月20日(星期三) 下午21:19电子邮件

赵峥嵘

  下面是我给陈立棣先生的回复,现抄送给你们三位师兄,如属谬误,请指正。

  谢谢老师指教!

  我对下面一段话难以理解:

  “汉语中有许多字是平仄两读的如‘看’‘听’‘望’等,无论你读平声还是读仄声,意义都不变,现在有人提出把古读入声,现读平声的字,用在近体诗里,当成平仄两读的字。”

  现代汉语中是有许多字是平仄两读的,但使用的场合有差别。如“看”字,用于表示守护意义的场合读平声;而用于其他场合则读仄声。多音字的归属应该遵循“音随意定,韵依音归”的原则。对于多音字,根据其不同的读音,分别归属于相应的韵部。在使用时,根据该字在句子中的具体含义确定其读音,从而确定其所属韵部及其平仄划分。窃以为,今古读音之差别是客观存在,古仄今平的字用在同一首诗中,不宜既可读平声(今读音)又可读仄声(古读音)。否则,会导致拗口/不和谐的情况发生。我看还是写作时注明一下作品所用的韵书。如用的是平水韵,最好按古音读;如用的是中华新韵,则用普通话读;没有注明的,就是今古读音/平仄相同。

  以上是我的肤浅看法,如属谬误,还请老师指正。

——2010-1-20 23:01:14电子邮件

陈立棣

  平仄两读的字和多音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多音字如长短的“长”字和首长的“长”字、勉强的“强”字和强大的“强”字,那是遵循“音随意定,韵依音归”的原则。您所说的“看”字,是一类既是多音字又是平仄两读字。它在某一个意义上只能读平声或仄声,而在另一个意义上则又是平仄两读的。请参阅吴丈蜀先生的《读诗常识》第一章第七页。

——2010年1月21日(星期四) 上午08:48电子邮件

沈振扬

  “汉语中的许多字是平仄两读的,如‘看’、‘听’、‘望’等,无论你读平声还是读仄声意义都不变,现在有人提出把古读入声现读平声的字,用在近体诗里当成平仄两读的字。”上面这段话中“看、听”两字是“平仄两读” 的,自然大家都是遵照“音随意定,韵依音归”的原则使用的,这一点峥嵘兄说得对。“望”是去声,只能仄声一读,“看、听、望”三字古读都不是入声字。“平仄两读”与“古读入声现读平声的字,用在近体诗里当成平仄两读的字”的话题无关,立棣先生举例有失妥当,难怪峥嵘兄把“古读入声现读平声”理解为“古仄今平”了。“古读入声现读平声”的字是指划入普通话“阴平、阳平”韵中的那一部份古读入声字,“古仄今平”是指古读仄声的,现读平声的那些字,古读仄声包括“上、去、入”三部份,而古读入声只是仄声中仅仅入声这一部份,两者是有区别的。我赞同“古读入声今读平声”的字,用在近体诗里平仄两读的主张,其实只是把“诗韵新编”中“入声阴平”和“入声阳平”的那部份字同时列入相关的“阴平”和“阳平”韵部中罢了。

                        振扬 10.1.21.

——2010年1月21日(星期四) 下午15:03电子邮件

陈立棣

振扬吟长: 拜读您的回复,感谢您给我指出表述不清的地方。我在文中写“汉语中的许多字是平仄两读的,如‘看’、‘听’、‘望’等,无论你读平声还是读仄声意义都不变,现在有人提出把古读入声现读平声的字,用在近体诗里当成平仄两读的字”这段话表述不清。我想复述一下, 上述那句话包含两层意思,1.汉语中有一部分字是可以平仄两读的,如看电影。可读成看(仄)电影,也可读成看(平)电影。看望病人却常常说看望(平)病人。平仄两读又叫平仄通读。是指在同一语意下读平读仄都无妨。这一类字,在字典里常常只注明一种声调。另外有很多字平仄读音不同,意义就跟着变,那不属于平仄通读的字。2.古汉语有入声字,现代汉语没有入声字,“入派三声”,古汉语的入声字已经分在平、上、去三声中去了,我说“古读入声现读平声的字”,这句话是指古汉语中分在现代汉语的平声中的那一部分字。(因为分在上声或去声中的字依旧是仄声,不必去管它)。不是古入声字现在都读平声了。其实我是赞同振扬兄的看法的,因表述不妥让朋友费解了。

——2010年1月21日(星期四) 下午17:56电子邮件

赵峥嵘对“这段话”的新理解

  谢谢沈/陈两位老师的教诲!

  经过沈/陈两位老师解释,对于“这段话”的意思似清晰了一点。我的理解:

  (1)近体诗中,有一部分“两面派”字,它用在应平的位置读平声,用在应仄的位置读仄声,而字义相同。(不过,使用《中华新韵》似无这种“两面派”字。如看电影的“看”字,应读仄声,不应读成平声。)

  (2)在近体诗的声韵改革中,为了照顾(继承)传统习惯,有人提出把古读入声现读平声的字,作为平仄两读来处理。我猜想,这种意见是改革过程中的过渡性办法。因为名诗人(近体诗)大都按照传统老习惯写作,特别是名老诗人对传统老习惯有很深的感情。他们有许多杰出的作品。我是初学者,当然欢迎像《中华新韵》这种照顾使用普通话的改革。

  我的上述理解不知对了几分?

                     峥嵘 2010-1-21

——2010年1月21日(星期四) 下午22:51电子邮件

陈立棣

峥嵘兄: 您说的《中华新韵》中似无这种两面派字,那么《平水韵》中也找不出这种两面派字。古人是根据语言实际发现这类两面派字的,本人觉得在现代汉语中这类字还是存在的,所以赞同吴丈蜀、于海洲等学者的看法,本人总把看书看电影的看字读成平声。把探望亲友看望病人的望读平声。您如觉得不妥,请予谅解。 您认为“名诗人(近体诗)大都按照传统老习惯写作,特别是名老诗人对传统老习惯有很深的感情。他们有许多杰出的作品”。所以“有人提出把古读入声现读平声的字,作为平仄两读来处理。我猜想,这种意见是改革过程中的过渡性办法”。我想传统诗词的格律是必须遵守的,否则就不是中华诗词了。但具体到声韵学领域,它还是随着语言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因而那不一定是权宜之计。

——2010年1月22日(星期五) 上午07:14电子邮件

赵峥嵘对“这段话”的新理解(续)

陈老师:

  瑶函拜读。谢谢!

  我在《对“这段话”的新理解》中,可能没有说清楚或者比喻不当,特在此作解释,以便得到老师进一步的指教/帮助。

   ① 我所比喻的“两面派”字,是指在近体诗中,用在应平的位置读平声,用在应仄的位置读仄声,而字义相同的这种字。这类字在唐诗和《平水韵》中均有。例如:

  ★唐·杜甫·七律·宿府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看”在此处读平声)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唐·刘禹锡·七绝·玄都观桃花

  紫陌红尘拂面来,

  无人不道看花回;(“看”在此处读仄声)

  玄都观里桃千树,

  尽是刘郎去后栽。

  在以上两首唐诗中,虽然“看”字的意义相同(都是“瞧”的意思),但是读音(平仄)却不同。相对应在《平水韵》中分列于“上平十四寒”平声韵部和“去声十五翰”仄声韵部中。

  而《中华新韵》是完全建立在普通话基础上的。同样以“看”字为例,在普通话里,表示“瞧”意思的“看”字,只能读去声(仄声),而不能读成平声。读平声的“看”字表示的则是不同的意义(表示“守护”的意思)。所以,窃以为在《中华新韵》里不存在如上所述的“两面派”字。

  ② 传统诗词的格律是应该继承和发扬的。唐诗宋词是中华诗词的瑰宝!这与她讲究格律不无关系。我的理解,近体诗的格律包括句式、字数、平仄、粘对、对仗、押韵、和诗等等格式和规则。对于这些格律应作具体分析,有的方面应继续遵循使用;有的方面则应随时代发展而进行必要、慎重的改革(如声韵改革)。当然,改革不可能一夜之间完成,很可能要经过很长很长时间。实际上,声韵方面的改革早已实行,不少杰出诗人在使用传统的《平水韵》时,就已突破了某些框框,邻韵通押、“拗救”已不少见。

  由于是初学,道听途说获得一点点认识,肯定有错误。我大胆地在老师面前说出来,目的是企望获得指正,以求进步。

  盼望老师更多大作发表!

  祝老师健康快乐!

                                                                    峥嵘 2010-1-22

——2010年1月22日(星期五) 下午19:01电子邮件

陈立棣

鹰: 谢谢你常给我发信,增添我的老有所乐。你又把我的几首拙诗编入振扬兄峥嵘兄的作品集里去,狗尾续貂。我的那几首和韵的诗是随手涂鸦,根本不讲平仄交替和粘对,只是勉强凑成不伦不类的古风。 峥嵘兄对声韵学颇有研究,对古典诗词也有很高的造诣。但文学领域中总会有不同的看法,政治标准需要统一,文学标准正如你所说的应百花齐放,对诗韵的认识,赵兄的说法,我虽不敢苟同,却也不敢说他错了,他例举的两首唐诗,也可用来证明我的说法。但我觉得自己的观点在前文中已经说了,似无再噜苏的必要。因而就不说了。对赵兄的学识我是十分钦佩的。

——2010-1-24 20:27 电子邮件

乐天蓝鹰

  切磋大有益,唱和康身心。师生悦互为,铮铮亦馨馨。

——2010-1-24 20:38 电子邮件

赵峥嵘

  乐天蓝鹰的互动“软件”犹如和煦春风,丝丝春雨,滋润着鹰牌豆腐干公司。谢谢!

                  峥嵘 2010-1-24

——2010年1月24日(星期天) 晚上11:36电子邮件


(2018-9-21辑自网易博客-瑶琳函谷)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